春風吹得散盤踞已久的凍云,但吹不散人們心頭的寒意。挾著2011年的市場寒潮的余威,今年開春氣動調節閥產業形勢就蒙上了一層濃厚的陰霾。迄今為止,陶瓷企業生產線開工率仍然不高,訂單不足、資金饑渴、成本壓力、產能過剩等困難,一窩蜂地匯集過來。受制房地產疲軟的影響,陶瓷市場的銷售同樣一片慘淡。雖然產業發展態勢還沒有清晰的脈絡,但從宏觀層面來看,行業面臨的各種層面挑戰正在加劇,包括需求增長放緩,市場容量減少;產能增速超過需求增速,產能過剩的情勢相當嚴峻;庫存高企;利潤減薄;外銷遇阻等。
去年筆者只是保守地提到“產能相對過剩”,這說法有點像“休假式治療、臨時性強奸、輕度型追尾、保護性拆除”一樣充滿喜感,其實過剩就是過剩,只存在過剩的嚴重性程度。有學者提出判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六項指標:一是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,銷售呈現停滯狀態;二是產銷率大幅下降,供求關系嚴重失衡;三是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,長期處于成本線以下;四是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,企業被迫舉債經營;五是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;六是進口嚴重受阻,出口不計成本,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。如果六項指標在相對較長時間同時存在,就說明產品已經出現嚴重過剩。這一年來,陶瓷行業在六項指標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,并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。
“產能過剩”成為最近幾年的熱門話題,也是郎咸平四處巡講盛世危言的關鍵詞。其實,產能過剩是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必然結果,一個
調節閥企業只有生產出超過預計銷量的產品,才能靈活地應對市場,保證市場供應。適度的產能過剩,對于產業轉型升級也具有積極意義,一方面對淘汰落后、結構調整形成了必要的市場競爭,有利于形成優勝劣汰的健康機制;另一方面,適度的產能過剩將使消費者受益。陶瓷行業已經由量的擴張進入質的提升的轉型階段,產能過剩則加劇了行業競爭、洗牌,讓一部分企業繼續走自己的路,也讓一部分企業無路可走。
面對同一個世界,同一個市場,同一種競爭法則,企業卻有著不同的命運。有些順風順水,有的寸步難行;有的企業增速加快,有的企業卻快速滑坡。競爭態勢加劇的情況下,產能過剩給兩類企業帶來極大沖擊,一類是老企業,由于產能小,能耗高,成本高,產品結構不合理;另一類是沒有品牌的企業,本身企業管理混亂,產品缺乏競爭力。而那些實現市場均衡布局和產品結構相對合理的企業,那些有自主品牌、銷售渠道、裝備新、成本低的企業則會加大馬力,鯨吞蠶食有限的市場份額。